乡土之外 ——读《乡土中国》有感

初读书名,看见“中国”二字,便以为是极为宏大高深的理论书籍,不容易读懂。不过,翻开书卷,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,有的更多是如费孝通所说,“土气”的通俗文字。对于他所述的一些现象,我有了自己的观点。


费孝通先生说,中国的基层是乡土的。他认为,所谓的乡土性,已经不是我们曾经所认为的乡土人的性质,而已经变成中国每一个人之间的联系的性质。他在书中阐释了中国人与土地的千丝万缕联系。五千多年来,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,过着农耕的生活。人们认为,只有在一片土地上扎下根来,才能算是这片土地的人。即使是在“城市性”渐渐冲击“乡土性”的、数十年后的现在,对于他的见解,我还是很认同。


我们的社会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,在读这本书之前,有些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。不妨让我提出如今的两个现象,由此来进行分析。


譬如,很多乡下的人挤破头想要进入城市。我的父母曾经是这些人中的一部分,希望能到城市中生活,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。人们认为城市的生活比农村生活更好。在城市化大势所趋的今天,这样的现象可以理解。城市化固然带给人们更高的生活水平,但是也意味着对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构成巨大的冲击,尤其是在乡土社会的传统方面。人们不能继续无条件地相信身边的人,不能不假思索地接受。这是城市化下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。


不过有意思的是,现在,也有很多城市人希望能回到农村去,而我也加入了这一部分群体。回到农村,对城市人意味着更好的空气、更慢节奏的生活。但农村的生活也不是完全没有限制的。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是不利的。农村的经济结构,对于发展中的中国,也是不利的。我的爷爷经常对我说,在农村,除了种地,我什么也干不了。回到农村,意味着要接受土地对人的绑定,这也是我这样的城市人需要面对的问题。


读了这本书,对于人们说的“土”这个字,我渐渐有了答案。我们说中国的农村“土”,不是说中国的农村就是落后,就是封闭,而是说中国的农村相比城市有着差距,存在矛盾。上述的两个现象,正是体现了农村与城市、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性。这个差异,在现今的发展阶段上,是迟早要存在的。


既然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,我们就要接受这种差异,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努力改进,促进社会的全面、均衡发展。在中国社会经历转型,走出乡土的今天,我们所需要的,就是去做转型大潮中的一朵浪花,直面问题,剖析问题,解决问题,有朝一日定能破局。

无标签